-
鋼筋撐起半邊天 2012-08-19 09:43:28 | 江蘇省 其他專業 | 997查看 1回答
施工測量方案
施工測量方案
全部回答
(1)
首答僅用{{minutesHtml}}
-
施工測量方案
二、工程概況
北京××科研實驗大樓工程位于北京市××區××路××號,地處三環以外。建筑場地面積1761m2首層面積1809m2,總建筑面積29052m2,分主樓和裙房(裙房主要為地下環形車道),主樓地下二層,地上十六層,結構形式為全現澆框架一簡體結構。建筑物檐高59.65m,總高度為65.40m;室內外高差450mm,±0.000相當于絕對標高51.70m。
主樓:基礎為平板筏基,埋深-10.75m,C15砼墊層100mm厚,底板1500mm厚。一層、二層、三層外軸線尺寸為41.16×43.96m,四至十六層外軸線尺寸為41.16×35.90m,內設四部電梯,兩座樓梯。
裙房即地下環形車道,為旋轉式坡道分上下層,共兩座,坡度為I=9.12%,旋轉外墻外半徑10.46m,內墻內半徑為5.74m,底板厚250mm,頂板厚250mm,墻厚260mm,出口設防倒塌棚架。
2.控制點的布置及施測
2.1 從場地的實際情況看,場地四周離建筑物在10m以上,故對布設控制點無影響。由于汽車坡道后期施工(待主體結構完工后)、南側場地做臨設及材料堆放用,所以南北向控制點集中布設在北側原有混凝土地面上,南側只布設遠向復核控制點,施工場地不受影響,東西向控制點布設在西側,東側設復核控點。
2.2 布設的控制點均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馬路上,且要求通視,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軸線時或后視時均在觀測范圍之內。
2.3 根據甲方要求和測繪院提供的紅線點形成四邊形進行控制。
2.4 根據施工組織設計,對樓層進行網狀控制,兼顧±0.000以上施工,設置控制軸線1、6軸,B(A軸用于地下)、F軸(G軸用于地下)及北側汽車坡道過圓心的南北向、東西向為控制軸。
2.5 根據測繪院提供的BM1、BM2(西側)及BM3(北側)三點高程控制點數據(具體數據詳見測繪成果資料)向建筑物四周引測固定高程控制點,東側兩個,南側一個,距離基坑至少5m,且埋于凍土層0.5m以下。
2.6 控制點放樣采用極坐標法,為便于復測,控制點的布置均成直線型。
2.7、水準點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施測。
2.8、所有控制點必須設專人保護,定期巡視,并且每月復核一次,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核。
3.軸線及各控制線的放樣
地面控制點布設完后,轉角處線采用2″級電子經緯儀DJD2進行復測。各控制線間距離采用紅外測距儀DM—A5檢測,經校核無誤后進行施測,各工藝施測程序見第四項(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
3.1 基礎施工軸線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樁兩點通視直線投測法,向基礎平臺投測軸線(采用三點成一線及轉直角復測),再按投測控制線引放其它細部施工控制線,且每次控制軸線的放樣必須獨立施測兩次,經校核無誤后方可使用。
3.2 基礎施工(即±0。000以下)采用懸吊鋼尺法將標高導人護坡樁上,且基坑四周不低于四點(每一個方向不低于—點),校核無誤后方可引測其它控制標高點,必須兩點以上后視且兩后視點標高差在規定范圍之內。
3.3 ±0.000以上施工,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其它細部軸線。
3.4 ±0.000以上高程傳遞,采用鋼尺直接丈量法,若豎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時,也同樣采用懸吊鋼尺法。每層高度上至少設兩個以上水準點,兩次導入誤差必須符合規范要求,否則獨立施測兩次。每層均采用首層統一高程點向上傳遞,不得逐層向上丈量,且層層校核,因±0.000以上結構采用豎向與橫向一次性砼澆筑施工,在固定的豎向鋼筋上抄測結構0.500mm控制點,以供結構施工標高控制,且必須校核無誤。
3.5各層平面放出的細部小線,特別是柱、剪力墻的控制線必須校核無誤,以便檢查結構澆筑質量和以后的進一步施工。
3.6二次結構施工以原有控制軸線為準,引放其它墻體、門窗洞口尺寸。外窗洞口,采用經緯儀投測,以費通控制線于外立面上,窗洞口標高的各層50線控制且外立面水平彈出貫通控制線,周圈閉合,保證窗口位置正確,上下垂直,左右對稱一致。
3.7室內裝飾面施工時,平面控制仍以結構施工控制線為依據,標高控制引測建筑50標高線,要求制校核。
3.9外墻壁飾面施工時,以放樣圖為依據,以外門窗洞口,四大角上下貫通控制線為準,彈出方格網控制線(方格網大小以飾面石材尺寸而定)。
4.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
4.1基礎工程
4.2地下結構工程
4.3地上結構施工
各層在豎向柱模板拆除立即抄測建筑50控制標高并報驗,以便檢查澆筑后質量及下一步施工。
4.4二次結構及裝修工程
5.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
5.1為保證誤差在允許限差以內,各種控制測量必須按《城市測量規范》執行,操作按規范進行,各項限差必須達到下列要求
5.1.1控制軸線,軸線間互差
>20m 1/7000 (相對誤差);
≤20m ±3對于軸線小于±3mm
5.1.2各種結構控制線相對于軸線≤±3mm。
5.1.3標高小于±5mm。
5.1.4垂直度層高≤8mm,全高1/1000且不大于3mm。
5.2放樣工作按下述要求進行
5.2.1儀器各項限差符合同級儀器限差要求。
5.2.2鋼尺量距時,對懸空和傾斜測量應在滿足限差要求的情況下考慮垂曲及傾斜改正。
5.2.3標高抄測時,采取獨立施測兩次去,其限差為±3mm,所有抄測應以水準點為后視。
5.2.4垂直度觀測:若采取吊垂球時應在無風的情況下,如有風而不昨不采取吊垂球時,可將垂球置于水桶內。
5.3細部放樣應遵循下列原則
5.3.1用于細部測量的控制點或線必須經過檢驗。
5.3.2細部測旦堅持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
5.3.3有方格網的必須校正對角線。
5.3.4方向控制盡量使用距離較長的點。
5.3.5所有結構控制線必須清楚明確。
6.施工時的沉降觀測與變形觀測
6.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觀測
6.1.1應設計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觀測,要求在整個施工期間至沉降基本穩定止進行觀測。
6.1.2本建筑物施工時沉降觀測按二等水準測量要求進行,觀測精度如下表1:
等級
標高中誤差(mm)
相鄰高差中誤差(mm)
觀測方法
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mm)
二等
±0.5
±0.3
二等水準測量
0.6n1/2(n為測站數)
6.1.3沉降觀測點設置:在主樓平面四角及每邊中點各一個,平面中心設一個,地下室平面四角各設一個;用于沉降觀測的水準點必須設在便于保護的地方。
6.1.4當澆筑基礎墊層混凝土時,在墊層閏面位置埋設臨時觀測點,待穩固后及時進行觀測。
6.1.5待基礎結構施工完工后將原臨地觀測點移至該底板上埋設,并及時進行觀測。
6.1.6直到±0.000時按平面布置埋設永久性觀測點,每施工一層,附測一次,直至竣工。
6.1.7工程竣工后,第一年測四次,第二年測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測一次,直至下沉穩定為止,一般為五年。
6.1.8觀測資料及時整理,并與土建專業技術人員一同分析成果。
具體詳見《沉降觀測施工方案》。
6.2護坡樁的位移觀測
6.2.1在基坑開挖后,在護坡樁頂帽梁上布設變形點(變形點間隔10m左右)并在所坡樁基坑一側500mm左右設置平行控制點線(即一點為置儀點,一點為后視點),用經緯儀視準線法,以各變形點的角度變化為依據進行觀測,判別其變形位移量。
6.2.2基坑外觀測用點必須設于永久性固定位置,且應深埋于凍土層下0.5m。
6.2.3變形點觀濁頻率為每月三次,雨雪后加測一次,直至地下工程完工為止。
6.2.4做好變形觀測數據資料的整理,及時分析和處理成果。
7、測量復核措施及資料的整改
1、控制材料的復核措施按二、三的敘述中進行。
2、細部放樣采用不同人員、不同儀器或鋼尺進行,條件不允許的可獨立施測兩次。
3、外業記錄采用統一格式,裝訂成冊,回到內業及時整理并填寫有關表格,并由不同人員將原始記錄及有關表格進行復核,對于特殊測量要有技術總結和相關說明。
4、有高差作業或重大項目的要報請相關部門或上級單位復核并認可。
5、對各層放樣軸線間距離等采用紅外測距儀校核,達到準確無誤。
6、所有測量資料統一編號,分類裝訂成冊。
8、儀器的配備及人員組成
表8-1測量儀器配備一覽表
序號
測量器具名稱
型號規格
單位
數量
備注
1
電子經緯儀
DJD2
臺
1
工程開工即組織進場
2
光學經緯儀
J2
臺
2
3
自動安平水準儀
DZS3-1
臺
1
4
激光鉛垂儀
JDA-96
臺
1
5
紅外線測距儀
ND3000
臺
1
6
鋼卷尺
50mm
把
2
7.5m
把
8
5.5m
把
20
7
塔尺
5m
根
1
8.2測量人員組成
測量班長: 1名
測量技術員: 1名
測工: 2名
9.器保養和使用制度
1、儀器實行專人負責制,建立儀器管理臺賬,由專人保管、填寫。
2、所有儀器必須每年鑒定一次,并經常進行自檢。
3、儀器必須置于專業儀器柜內,儀器柜必須干燥、無塵土。
4、儀器使用完畢后,必須進行擦試,并填寫使用情況表格。
5、儀器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手提、抱等,禁置于有振動的車上。
6、儀器再場使用時,可儀員不得離開儀器。
7、水準尺寸不得躺放,三角架水準尺不得做工具使用。
10、測量管理制度
2012-08-19 09:43:28
點我,有新答案通知你哦其他類似問題 查看更多
還有0條追問正在審核中,請稍后回來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