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心 2012-09-29 10:33:27 | 陜西省 其他專業 | 808查看 2回答
11G101和老圖集的對比
11G101就拿一棟樓來說,是不是鋼筋要少,一般情況下能少多少呢?如果多,能多多少? 做了一棟樓,少了不少。
全部回答
(2)
首答僅用{{minutesHtml}}
-
已采納規范變化對“建筑工程造價”、“建筑工程量計算”重要影響的方面,歸納有以下幾點: 。混凝土強度等級逐步提升 混凝土強度等級逐步提高至C60,強度的優化選擇:經濟性(強度價格比)隨強度遞增;淘汰低強度混凝土; 結構混凝土選擇:素混凝土C15,鋼筋混凝土C20,高強度鋼筋混凝土C25,疲勞混凝土構件C30,預應力混凝土構件C30、不宜C40,刪除原規范中的山砂混凝土。 2、 鋼筋高強-高性能發展趨勢 應用高強、高性能鋼筋,根據受力性能選擇適當的牌號鋼筋。選擇月牙肋鋼筋及光圓鋼筋作為普通受力鋼筋。選擇螺旋肋鋼絲、光圓鋼絲、鋼絞線以及螺紋鋼筋作為承載預應力的受力鋼筋。 普通鋼筋:淘汰低強235Mpa鋼筋,以300Mpa光圓鋼筋替代;增加高強500Mpa鋼筋;限制并準備淘汰335Mpa鋼筋;最終形成300、400、500Mpa的強度梯次,與國際接軌。 新規范實施后的鋼筋牌號及標志為: HPB300—Φ HRB335—B HRBF335—BF HRB400—C HRBF400—CF HRB500—D HRBF500—DF RRB400—C 二、 基本構造變化: 放寬伸縮縫間距控制,增補控制措施,引導縫的概念; 適當增加保護層厚度,一般情況稍增,惡劣環境增加較多; 基本錨固長度及修正系數,采用機械錨固以適應高強鋼筋應用; 鋼筋接頭傳力性能削弱及控制原則,對搭接、機械連接及焊接的限制; 最小配筋率的雙控原則,大截面配筋率的調整原則; 1、 混凝土保護層 保護層定義不以縱向受力鋼筋而以最外層鋼筋至構件表面的距離定值-普遍增加輔助鋼筋的直徑。 圖中1號箍筋的計算公式(按外皮計算): 老規范:L=2 (b+h) -8bhc+2×1.9d+2max(10d,75) +8d 新規范:L=2 (b+h) -8bhc+2×1.9d+2max(10d,75) 2、 鋼筋錨固 新規范中增加了基本錨固lab的計算方式: lab=a*fy/ft*d 但其中 (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取值改為“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按C60取值”以適應混凝土強度的提高。 設計錨固長度為基本錨固長度乘錨固長度修正系數ζa的數值,以反映錨固條件的影響: la=ζa*lab 其中,la不應小于200mm,錨固長度修正系數ζa,對普通鋼筋按規范第8.3.2條的規定取用,當多于一項時,可按連乘計算,但不應小于0.6;對預應力筋,可取1.0. 3、 筋端彎鉤和機械錨固 新規范對鋼筋彎鉤和機械錨固的形式和技術要求做了更詳細的規定,如下表: 錨固形式 技術要求 90°彎鉤 末端90°彎鉤,彎后直段長度12d 135°彎鉤 末端135°彎鉤,彎后直段長度5d 一側貼焊錨筋 末端一側貼焊長5d同直徑鋼筋,焊縫滿足強度要求 兩側貼焊錨筋 末端一側貼焊長3d同直徑鋼筋,焊縫滿足強度要求 焊端錨板 末端與厚度d的錨板穿孔塞焊,焊縫滿足強度要求 螺栓錨頭 末端旋入螺栓錨頭,螺紋長度滿足強度要求 注:a 焊縫和螺紋長度應滿足承載力要求; b錨板或錨頭的承壓凈面積應不小于錨固鋼筋計算截面積的4 倍; c 螺栓錨頭產品的規格、尺寸應滿足螺紋連接的要求,并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 d 螺栓錨頭和焊接錨板的間距不大于3d 時,宜考慮群錨效應對錨固的不利影響; e截面角部的彎鉤和一側貼焊錨筋的布筋方向宜向內偏置。 4、 鋼筋的連接 不宜采用綁扎搭接接頭的規定改為:受拉鋼筋直徑不宜大于25mm,受壓鋼筋直徑不宜大于28mm。 鋼筋機械連接區段的長度為35d,d改為連接鋼筋的較小直徑。 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接頭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300mm。 三、 結構構件的基本規定變化 1、 板 現澆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的規定修改如下: 板的跨厚比:鋼筋混凝土單向板不大于30,雙向板不大于40;無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無梁支承的無柱帽板不大于30。預應力板可適當增加;當板的荷載、跨度較大時宜適當減小。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沖切箍筋或彎起鋼筋時,板厚改為“不應小于150mm”并增加了板柱節點的規定。 2、 梁 增加了“在梁的配筋密集區域可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的規定 新規范增加了架立鋼筋的規定:“當梁的跨度小于4m 時,直徑不宜小于8mm;當梁的跨度為4~6m 時,直徑不應小于10mm;當梁的跨度大于6m 時,直徑不宜小于12mm。” 3、 梁柱節點 新規范引入了鋼筋機械錨固的形式。表現示意: 序號 圖集號 圖集名稱 圖集介紹 1 11G101-1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 本圖是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高層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等新規范對03G101-1、04G101-4的修編。修編替代原03G101-1、04G101-4。 2 11G101-2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板式樓梯)》 11G101-2考慮《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的要求本次修編提供了參與主體結構抗震設計的樓梯以及采取滑動措施減輕對主體結構影響的樓梯,適用于現澆混凝土板式樓梯;修編替代原03G101-2。 3 11G101-3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承臺)》 11G101-3適用于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承臺。修編替代原04G101-3、08G101-5、06G101-6。 11G101系統平法圖集較03G101系列圖集較大變化有: 一、 適用范圍變化: 11G101-1適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設防烈度為6~9度地區的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框架-剪力墻和部分框支剪力墻等主體結構施工圖的設計,以及各類結構中的現澆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樓蓋和無梁樓蓋)、地下室結構部分現澆混凝土墻體、柱、梁、板結構施工圖的設計。 包括基礎頂面以上的現澆混凝土柱、剪力墻、梁、板(包括有梁樓蓋和無梁樓蓋)等構件的平法制圖規則和標準構造詳圖兩大部分。 11G101-3適用于各種結構類型下現澆混凝土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樁基承臺施工圖設計。 包括常用的現澆混凝土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樁基承臺的平法制圖規則和標準構造詳圖兩大部分內容。 二、 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等一般構造變化: 11G101系列平法圖集依據新規范確定了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lab、labe,以及錨固長度la、lae的計算方式。較03G101系列平法圖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數、最小錨固長度都發生了變化。 三、 構件標準構造詳圖變化: 11G101-1中抗震KZ邊柱和角柱柱頂縱筋構造,較03G101有如下變化: 1、新圖集中各個節點可以進行組合使用; 2、柱外側縱筋不少于柱外側全部縱筋的65%伸入梁內;(與原圖集一致) 3、A節點,外側伸入梁內鋼筋不小于梁上部鋼筋時,可以彎入梁內作為梁上部縱向鋼筋。(新增的構造) 4、所有節點內側鋼筋按中柱節點走; 5、BC節點,區分了外側鋼筋從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過柱內側邊緣;超過的,外側配筋率>1.2%分批截斷,錯開20d;沒有超過的,彎折部分要>=15d,總長>1.5labe,同樣錯開20d; 6、D節點是未伸入梁內的外側鋼筋構造,(與原圖集一致) 7、E節點是梁、柱縱向鋼筋接頭沿節點柱頂外側直線布置的情況,與節點A組合使用;外側柱縱筋到柱頂截斷;梁上部鋼筋伸入柱1.7labe。 (一)柱變化的點: 1. 柱根(嵌固部位):基礎頂面或有地下室時地下室頂板;梁上柱梁頂面,墻上柱墻頂面; 2. 抗震柱\\非抗震柱頂層邊角柱節點變化; 3. 抗震柱\\非抗震柱中柱節點變化; 4. 抗震柱\\非抗震柱變截面節點變化; 5. …… (貳)剪力墻變化的點: 1. 墻梁增加連梁(集中對角斜筋配筋)LL(DX); 2. 剪力墻水平筋端部做法變化; 3. 增加了斜交翼墻、端柱轉角墻一二三;端柱翼墻一二三;水平變截面墻水平鋼筋構造; 4. 剪力墻豎向鋼筋頂部構造變化; 5. 剪力墻變截面處鋼筋構造; 6. 剪力墻上起約束邊緣構件縱筋構造; 7. 連梁交叉斜筋配筋JX,集中對角斜筋配筋DX,對角暗撐配筋JC構造變化; 8. …… (三)梁變化的點: 1. 增加了端支座機械錨固節點; 2. 梁水平、豎向加腋構造變化; 3. KL\\WKL中間支座高差變化構造變化; 4. 增加了抗震框架梁盡端為梁箍筋加密范圍構造; 5. 增加了水平折梁、豎向折梁鋼筋構造; 6. 懸挑梁端配筋構造變化; 7. …… (四)板變化的點: 1. 后澆帶HJD,取消了50%搭接留筋; 2. 有梁樓蓋板配筋構造變化; 3. 懸挑板構造變化; 4. 增加了折板構造; 5. 取消了局部升降板SJB構造三; 6. ……
2012-09-29 10:44:44
-
不同結構,結果不同,你這樣問很籠統的,比較難回答。一般基礎能多點,地上能少點。
2012-09-29 10:37:13
還有0條追問正在審核中,請稍后回來查看